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匠心传承文化,公益开拓新生
“文化遗产日,
体现着当今一代中国人文明的自觉,
也是一种自觉的文明。”
——冯骥才
初遇 · 虎丘山下塔影园
苏州 · 虎丘园
虎丘塔影园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新生 · 科技再现水景园林
多种前沿技术综合运用
将数字化测绘留存工作精确到极致
传扬 · 古建文化的创新赋能
古建保护,只是融创用自身能力参与贡献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一个侧面。
在山海的另一边,融创中国也在努力通过创新模式的公益实践,助力扶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让焕发夺目光彩的民族文化遗产和青山绿水,让更多人看到和欣赏。
大山中的博物馆
记录苗家原生风貌
在这个海拔1094米的村庄中,有一座被群山环绕着的博物馆,是由村民们自己动手改建的。里面珍藏着苗家世代耕作、生活、娱乐所用的器具,以及传承下的服饰、手工艺文化。
贵州省雷山县龙塘村风光
龙塘村博物馆在建成后仍在不断地充实、丰富。村里还成立了“村史编撰小组”,希望将传统文化尽可能完整地留存与记录下来,日后向更多人展示苗家风采。
苗绣非遗工坊
安放绣娘的创意与梦想
苗绣和蜡染,是龙塘过去世代相传如今却正在消逝的技艺。随着刺绣和蜡染等扶贫培训课程的展开,龙塘村民们开始重新发现、认识这些非遗文化的美好与价值,龙塘的妇女们也成立了“龙之绣”绣娘团队。
今年4月,在由融创中国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帮助及村合作社的全力支持下,绣娘们亲手改建并正式拥有了她们的“非遗工作坊”。
这座由废旧老房子改建、倾注了绣娘们大量心血的工作坊,已经成为她们实现自己梦想、开始独立事业的地方。
去年苗年节见面时,绣娘潘晓芬告诉我们她的愿望是带着绣娘团队设计出更多精美的绣品,并号召更多姐妹们回到村里一起创业,让她们也能时常陪伴在家人和孩子身边。如今带着新出生的二胎宝宝,站在改建好的手工坊前,她感慨到:“感觉自己的愿望又前进了一大步。”
在融创和友成的帮助下,绣娘们不断丰富并精进着手中的非遗工艺,随着技艺越来越熟练,非遗工坊的订单逐渐多了起来,工坊也成为游客体验苗绣文化的重要场所。
龙塘绣娘们设计制作的非遗手工艺品
非遗迸发生命力
助力美丽乡村振兴
作为龙塘村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传统乐器,芦笙这项非遗文化记录着龙塘村里的每一刻欢乐时光。龙塘项目驻村工作人员魏浩龙告诉我们:“今年,我们特地邀请芦笙老师走进龙塘村小学,通过对芦笙文化进行系统地讲解、教学,让孩子们从小爱上这项艺术,让村民们对自身的文化更加了解并熟练运用。”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对此表示:“通过产业帮扶、文旅切入等方式,从向贫困地区“输血”变为利用当地产业、农业进行‘造血’,体现了融创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乡村富有独特的美,是从原生历史中传递出来的生命力。如今,龙塘村正在重拾乡村活力,复苏文化记忆,将更多美好向世界展现。
正如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文物赋彩,全面小康”所传递的理念,融创相信,物质文化遗产所凝聚的先辈智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承的中华文明,始终是人们精神富足、民族长远发展的本源。
只有深刻地看见来路,才能更好地找到去处。
从复兴中式人居文化,到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融创一直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记录、传承、创新、传播,融创对文化力量的探索将持续向前,让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始终焕发内在生命力。